以愛擁抱費城
這次我們在費城瑪麗安劇院演了三天,這是我第四次來費城演出,但這次我對這個城市看法完全不同了。
第一次來費城是2009年。作為一個生在澳洲的人,這個大都市對我來說不過就是又一個美國城市和幾個演員朋友的家鄉。我記得那次品嘗費城的特色食品“Philly cheesesteak”(長條麵包裡面夾切碎的肉和融化了的奶酪)覺得還不錯。後來的費城之旅給我留下的記憶也是關於美食。想起我們品嘗的飲茶、火鍋和榴蓮菠蘿Smoothie,現在我還流口水呢。
因為在澳洲出生、長大,我不了解費城在建立這個國家中的作用,所以人們提到自由鐘的時候,我也不感興趣。直到我看了電影《國寶》之後才開始對美國曆史感興趣。所以,當今年我們的大客車進入費城、穿過藝術大街的時候, 我內心對這個“兄弟愛之城”(費城別稱City of Brotherly Love)有了一種新的欣賞。
我們今年在費城的四場演出,觀眾都很棒。對我來說,最難忘的一刻就是第三場演出結束後,我們第三次謝幕的時候,兩位女士站在二樓前排不停地熱情地歡舞、招手,我們都被他們的熱情感動了。
當我看《大紀元時報》中的神韻演出的觀眾反饋時,令我驚奇的是我們竟然看到了這兩位活躍的女士的採訪,她們說我們的表演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費城觀眾的反饋文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對退休心理學家卡羅琳•格拉斯比的採訪,她談到神韻演出中關於好人戰勝壞人的主題時說:“我一生都相信這個。”
“甚至你沿費城Chestnut街走,就能看到一個很大的石碑上刻著林肯的話,說善良和邪惡兩種力量一直在互相較量,” 她說:“善良一方總是獲勝,他要比邪惡強有力得多,我們總會看到這一點。你看甘地――我們總是看到愛的力量是如此的光芒四射,而邪惡、摧毀和仇恨最後會變成自我摧毀。”
我們神韻藝術團的宗旨是要恢復已丟失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我們所傳遞的信息是普世的,無論什麼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人都能理解我們演出的內涵。
Brazeline Chau
特約撰稿人
2012年1月18日